满树盛开长寿花藏医行医中的诊断与外治
——行医是一种修持 作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的藏医学,是藏族先贤赠给世界文明的伟大遗产。藏医对医德的要求,严如藏传佛教之对佛教信徒。在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中,明确提出了对藏医行医的道德规范,要求行医者治病要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治病过程中不得喝酒;不要增加患者的负担,尽力自己步行去;不要将个人恩怨带入治疗中;不得对病者有任何厌恶之心;不要不懂装懂似是而非,耽误救治;严格保留病人的病情秘密…… 医护人员每天早晨上班之前,都要花半小时时间来集体念诵《四部医典》中对医生道德的要求与规范 藏医学认为,一个优秀的行医者,必须具备六个条件: 一、具有分辨一切所知明事物的智慧; 二、有利众的无上善良的善心; 三、坚守为患者服务的誓言; 四、在身语意三方面注意形象; 五、对应做的事不误时地勤奋敬业; 六、精通世俗事理。 走进医院,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你都能看会议室最醒目处张贴着的行医条款,这是著名的“藏医行医金七条”,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大致是: 第一条:行医者要求出身高贵,否则很难得到患者的尊敬。 第二条:凡是对医学书籍没有了解透彻的和没有医学知识的医生,不可诊断疾病,就像一个盲人不认识金子一样。 第三条:如果一个缺少实践的医生,就如同一个人到了从未去过的地方,自己都不知道会走向哪里。 第四条:如果一个医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尿诊、测脉、检查病人等,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 第五条:如果一个医生不能对病人以劝告、教诲或互通感情,那么他就像一个统治者不会演讲一样。 第六条:如果一个医生缺少药物、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械,那么他就像一个士兵正要打仗而又没有武器一样。 第七条:如果一个缺少起码品德的医生,就好像魔鬼一样,因为他要夺走别人的生命。 在藏医的行列里,也有一些不学无术、品行不端,甚至道德败坏,藏医大师迥布多吉将其分为戒、误、疯三类,他认为“言行不一者为戒医,欺骗邪诱者为戒医,懒惰酗酒者为戒医,不懂装懂者为戒医,践踏生命者为戒医,不学无术而又妄为人师者为戒医;不善辨寒热为医生之误,不善饮食起居为医生之误,不辨识疾病而外治为医生之误,理论与实践相违背为医生之误;性情为善而好罪孽为医生之疯,贵重轻贱为医生之疯,好色为医生之疯,美言求荣为医生之疯,不按配方为医生之疯。” 现在的《四部医典》藏文名为《居悉》,全名为《甘露精要八支密诀续》,遵循藏传佛教宗典籍的传承方式,所以对传承对象的要求很高,只有坚守誓言,信仰专一,尊重师长,能为学成医典供施财物甚至生命,智慧超群,明辨是非,勤于闻、思、修,并且符合担任医生的六个条件的人才能选弟子。那些讳师自大,学无正途,忘恩负义,骄傲自满,心地不善,追求财富,阿谀奉承的人,是万万不能入选的。 藏医医患之间、王臣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令人感动的两极,真正的藏医忠实地恪守着莲花生大师的教诲。莲花生大师离开西藏时对藏王、大臣和藏医们语重心长地说:“济世医生诸太医,首先拜好医之师;学会配药治疗等,而后接受师之诫……身怀菩萨慈悲心,不怀任何贪财心;同情身患治好愈病,谢礼药费不计较;来世定是神之主,今世无疾长快乐……” 在老百姓心目中,藏医是神圣而高贵的,就是慈悲的代名词。藏药赤松德赞对藏医更是礼遇有加,一千多年前就归纳出礼遇医生的十三条: 藏王尊这些人为国师,在众人中他们要排在首位,尊为上宾;要请他们坐在虎皮、豹皮或锦缎做成的坐垫上;医生出行,要备马迎送;如医生步行出诊,则应酬以黄金;要遵从医生嘱咐,不准讨价还价;人命值千金,即使医生索取国库的财物,也不要吝惜; 万一因医生误诊误治,病人死亡,不予追究;即使医生所用的药物是低贱之药,也要酬以黄金;医生日常诊视,也要以茶烟及肉类热情相待;对医生表里如一,决不能口是心非,背后褒贬议论;要由妇人经常丰呈衣物等;要用敬语说话,磕头请安;要把医生治病之恩记牢,永远不忘。 由于所处的地位、角度不同,患者也许不能完全达到藏王的要求,但由此还是可以看出藏族上下对藏医的崇敬。 优秀的藏医是一群虔诚的修行者,他们把自己的事业视为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的个人修持。 因而,藏医学是一个完整而巨细的生态学世界,优秀的藏医师和学生,无不以“药师佛”那医药拔苦、救人身心的伟大理想为典范。在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师生们每天早上都需要念诵药师佛的仪轨,并演奏法乐。在山南藏医药,每天早晨上班之前,医护人员都要花半小时时间来集体念诵《四部医典》中对医生道德德要求与规范,“善知识,利众生”,这是一种一直开启的普世医学态度与价值观。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huaa.com/cshjz/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丹麦盆栽花卉之王长寿花,花期长散射光
- 下一篇文章: 多肉植物鹿角海棠的生长习性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