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0275.html
西北师大附中高一昌绪工程班余卓航“逆熵”而行向死而生

什么是“熵”?为什么要“逆熵”?它与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在最近上映的影片《信条》中,时间流逝表示的便是“熵增”,而时间倒流表现的则是“逆熵”。读到这里,你是否有些头晕目眩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被这奇奇怪怪的专业名词所吓倒;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与“熵”打交道。在本篇文章中,我会根据自己对“熵”的理解,向大家尽可能浅显地介绍“熵”的概念,力求达到易懂,与大家一同了解“熵”在生命这个大背景下伟大而令人赞叹的姿态,并且与各位读者分享我关于“熵”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令人费解而又普遍存在的“熵”与“熵增”

“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年提出的。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发现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其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这转化过程中,却总会丢失掉一部分能量,而且这些能量无法再次被利用,克劳休斯就把这一部分能量定义为“熵”。所谓“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它可以衡量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这么说来或许还是不大明白,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感知“熵”的存在。例如,一杯热水慢慢变凉,房子不收拾会变得杂乱无章,手机越用越卡,太阳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这些都是“熵”的体现。

在“熵”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再深入一层,了解“熵增”的概念。简单地讲,任何系统的规律总是由有序趋变为无序,这一过程便是“熵增”;如此,本文题目中的“逆熵”,此时便比较容易理解了,其内含就是我们通过外力做功,暂时逆转“熵增”的趋势。注意此处的“暂时”,也就是说,我们做功无法一劳永逸,一段时间后,“熵”仍然会增加。

生命,一次伟大的“逆熵”

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埃尔温·薛定谔曾经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仔细思考,我们的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便开始了自己伟大的“逆熵”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懒散比勤奋更舒适,放弃比坚持更容易,因为懒散与放弃是完全符合“熵增”定律的,事物也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这样看来,生命似乎就是“熵增”而非“逆熵”的表现。的确如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生命最后的结局是死亡,在整体上来看是“熵增”。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注重结果,当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huaa.com/cshzp/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