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到高考,一张语文试卷,大体由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五部分构成,在这其中,现代文阅读,有时也叫文学类文本阅读,多是散文,偶有小说,占比不低,且分数波动性很大,看起来,似乎答得顺手便可取得理想的分数,答得不顺手就会很惨!这里面,如果出现“顺手”“不顺手”这种字眼,就说明学生并不会答题,而且对现代文阅读有一定的抵抗情绪在内。笔者注意到,针对此题,大体上,向来有两种应对方法。一种是体制内的公办学校老师,以大量题海战术,让孩子多做,熟悉题型,寻找不足,然后进行解惑,点拨。主要侧重知识量的积累。特点就是,题型训练,多读,熟能生巧,然后记一些写作手法的术语、思想情感的类型。比如修辞有哪些种类,每一种修辞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某地中考试卷每年都会在现代文大阅读里出固定的修辞题,那么,只需背两三种修辞及其作用即可。一种是社会辅导机构的老师,这里面大多是没有进过学校当过老师的,大学毕业就开始了充满套路的程式化教学。特点就是“套路”,而这些套路其实也都是教育机构统一打造的,以一种理科思维的“公式”体现出来。笔者曾经见过许多中高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看上去,似乎掌握了这些公式,所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且极为有效。比如某互联网教育公司的语文课程,主打什么“法事情人”,法,指手法,事,指事件,情,指情感,人,指人物,包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可是,这种把复杂的文章加以简单化思维的做法,未免僵化,实际操作起来,以笔者有着从教20多年的经验,觉得也得不到什么高分。以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无论是公办学校的刷题,还是培训机构的什么万能题型、公式,统统都是失效的。答题根本答不到点上。即使得分,也是困难重重,不会特别高。一些语文水平曾经不错的家长,看到了答题公式,就让孩子去背。这些家长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其实家长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多读书,不要相信公式这回事。公式的普遍性,和作者、文章的特殊性,是矛盾的。背后丧失的,是来自功利主义的介入,导致了语文成为更加枯燥的学科。长此以往,学生们只会越来越讨厌语文。其实,有三个更好的办法,既可让学生真正去学语文,又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数。一个就是阅读量的准备。孩子们坐在考场上,如何能心平气和,应付自如,必须要有一个阅读量的积累。西方作家的作品,以及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散文、小说,如果读得少,试问又怎能有信心去做题。不过只是瞎答一通罢了!所以,小学就要开始多读书,到了初中、高中,为了考试,可以有意读一些海明威、茨威格、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马尔克斯、川端康成、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汪曾祺、冯骥才、贾平凹、陈忠实、史铁生、迟子建、王小波、余华、王安忆、莫言、铁凝、余秋雨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切记,现代文阅读的出题范围,就在古往今来的这些作家里头。这其中,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比如年高考,全国卷(1)出的是海明威的《越野滑雪》,全国卷(2)出的是青年作家葛亮的《书匠》,全国卷(3)出的是蒋子龙《记忆里的冬》,全国新高考(1)卷出的是于坚的《建水记》,全国新高考(2)卷是双雪涛的《大师》,江苏卷是刘庆邦的《少男》,浙江卷是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雪》,北京卷是沈从文的《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上海卷是干亚群《被劝进来的病人》,天津卷是梁衡《线条之美》。双雪涛,电影《刺杀小说家》就是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可见不管是刘庆邦这些老作家要读,新作家也得读读。如果高考出现了《古董局中局》的作者马伯庸的作品,丝毫不要奇怪。一个就是阅读力的训练。阅读散文、小说是源头,那么只是阅读还不行,这只是一个前提,想得分,还得在训读的时候进行“阅读力”的训练才行。这个阅读力,包括阅读速度、筛选主要信息(5W1H,关键词)、概括信息、鉴别语言风格、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揣测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等等。所以,还得会阅读,不能只是完成阅读任务。具体训练什么,我们在《中小学生要具备的九大“阅读力”》一文里说得很清楚了。最后一个,就是在考场上,要从“作者思维”和“出题者思维”两个角度去完成题目。下面以“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全国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为例,加以说明: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8题是填空题。19题是主观简答题,从“撞”“探”“栽”三个动词里选一个,结合上下文分析好在哪。20题是主观简答题,为什么要写纸花和木花,结合最后一段写一写自己的理解。怎么答?审题最重要,不会读题,就不会答题。读题时,首先要有一个作者思维。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写了哪些花,写花的目的是为了写什么。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些可能和问题无关,但需要阅读的时候仔细揣摩。然后要有一个出题者思维。18题的出题角度是内容,出题者是在问考生“作者写了什么”,即信息筛选和概括。题干里给了一个自然界的花,第一个空后面给了一个纸花、木花,第二个空后面给了一个女性、女孩、夫妇。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答案要和它并列,而且要包括后面的成分。这样一来,答案“手工做的花;像花一样的人”也就出来了。19题的出题角度是手法,即问考生“作者怎么写的”,需要写出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答案如下:(1)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过年之际人们迎接春天的喜爱之情,展现出春天即将到来的生机与希望。(2)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玉兰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玉兰花绽放时的生机和美好景象,玉兰花将作者好友的内心点燃、融化,并给予她生的希望。(3)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孤寡老人细心栽种、呵护手工花,刻画出老人爱花、心灵手巧,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乐观、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品质。这道题考生有一个选择回答的权力。关键词:手法。然后需要分析怎么运用这种手法,也就是词语在语境里面的含义,也要联系人物情感、作者情感答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时候,要掌握“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效果词的使用。20题出题角度是内容、主旨方面的综合题,即“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作者想通过纸花和木花来表达什么”。答题关键在于,纸花和木花都是创造出来的,并非真花。抓住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原来假花是用双手创造的美,然后影响他人。本题答案:启示我们可以一边去发现、欣赏美好的事物,如作者发现生机勃勃的长寿花,抬头看见增添喜气的红帖和对联;一边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成为美好本身,从而影响别人,如进城务工的夫妇,削木屑的老人,他们都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创造着美,感染着别人。这道题难度要大一些。但是只要从主题(主旨)角度去入手,完全不会答错方向。阅读不仅要读懂作者的字里行间写的是什么,同时要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些,仅仅依靠做题,或者公式,都是行不通的。如果答错了方向,分数也不会很高。那么,在这里,笔者给出的建议就是多读书,读书时训练“阅读力”,用这个来代替多做题。然后备考的时候,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个”三个出题者思维的角度,即内容、手法(需说出“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主旨的角度,去做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即可。全国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文段(略)。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第8题,考的是对话背后的人物心理,答案里的“强烈的愿望”“依依不舍”“惘然”是三个关键词。这种心情,从两个人来回的对话里可以体现。但是很容易因为答案不完整而丢分。从“作者思维”“出题者思维”出发,答案不可能太简单,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深层的分析,而不只是答“恋恋不舍”。这里面要有一种带有推理性质的内容概括思维。第9题,从“出题者思维”出发,首先要考生答情节安排,需要说出越野滑雪和小客栈逗留,并说出这是露在外面的八分之一。然后有一个没有问考生,但考生要说出另外八分之七是什么,也就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最后出题者让考生答效果,这里用到了一个术语“留白”,这是一种结构上的写作手法,比较难答,很少有同学能说出来,但是要能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会得分的。用公式套用就能答好这两道主观题吗?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假如一个同学之前并没有读过海明威的小说,并不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风格,这道题可能就不会答得太好。所以,课外的阅读量一定要有,这是一个根本。有了阅读作品的储备,好好审题,会读题,比如这道题,就从“内容”“手法”“作用”角度出发,即“出题者思维”,难题当迎刃而解。而所谓的答题公式,或者什么题海战术,简单粗暴,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时候,真的一点都用不上。

更多学习资料汇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huaa.com/cshhy/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