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七位百岁老人的世纪故事
□记者刘彦荣实习生马丽 10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张家川县龙山镇西门村二组,寻访百岁老人。在龙山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岁老人哈梅花家里。 记者进屋看到,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哈梅花老人正坐在炕上捶腿。老人很清瘦,穿着一件青色的棉袄外套,看到记者进屋,她嘴里喃喃地说着话,好像在招呼记者坐下。记者走上前去问候她,她并没有作声,老人的儿媳李凤莲凑在老人跟前大声重复了记者的话,老人似乎听明白了,向记者点头示意。 李凤莲告诉记者,婆婆下不了床已经五六年了,现在的她听力视力都非常差,意识也不清楚。身体状况还算好,没什么大毛病,就是经常腿疼,有时候晚上会疼的睡不着,常常都是坐着自己用手捶腿,闲下来的时候李凤莲也会帮着捶腿。 就在哈梅花捶腿的时候记者看到了老人用布包裹着的脚。二十世纪初,男性剪辫子,女性放足,但哈梅花没能躲过这残酷的封建陋俗。原来老人的丈夫早在她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后来的岁月里,老人靠着这双“小脚”近80年的奔波,拉扯两个孩子成人,撑起了一个家。 丈夫早年的离世,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打垮倔强的哈梅花,她毅然撑起了这个家。 20出头的哈梅花结婚不到五年丈夫就离开了人世,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哈梅花又当娘又当爹,白天不仅要出去给别人搬石头、抬木头做小工赚钱养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生活很是艰辛。街坊邻居看她一个女人家带两个孩子不容易,平时也会接济一点。所以哈梅花一直记着大家的好,谁家有个困难她会第一个去帮忙。 儿媳妇李凤莲告诉记者:“当时我嫁过来的时候,婆婆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可她还是出去干活,每天要步行30公里到瓦家村石峡水库,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就是年轻小伙一天下来也喊累,可是为了能多挣点,她硬是每天坚持去。早上起得早不说,晚上回到家还要推磨,一天休息的时间很少。家里没多少面,吃饭的时候婆婆就把饼留给我们吃,自己就吃点酸菜。”后来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儿子们心疼母亲,不让哈梅花出去干活,可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自己能动,还是到地里帮忙。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哈梅花老人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据儿媳李凤莲向记者讲,婆婆以前将做衣服裁下来的下脚料都舍不得丢,比较大块的她会用针缝在一起再做衣服。而小块的用来做鞋垫,一点都不浪费。有时候家里会做杂粮面馍馍,由于沾粘性比较差,吃的时候会掉馍渣渣,哈梅花老人每当吃的时候就会用两只手将馍馍捧在手心里。 李风莲告诉记者,婆婆一生为人友善,从不和别人吵吵闹闹,和街坊邻居的关系也处得很融洽。婆婆一生受了很多苦,却从来不委曲孩子们。记得有一次,家里只剩一点面,全家人一顿都不够吃,婆婆便早早到地里挖了些野菜,熬了一大锅野菜汤,在舀汤的时候,婆婆对自己说:“女娃娃多吃面,给我把菜捞上。”说着就用筷子给自己的碗里捞了些野菜,把面全给孩子们留下了。 李凤莲说道这里,两行热泪不觉间已夺眶而出。也许,哈梅花老人长寿的秘诀就是她宽阔的胸怀和善良的品质。 李聪家中“至宝” 年的风雨历程,年的寒来暑往,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到历经沧桑的期颐老人,他又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故事? 李聪,土生土长的天水人,今年已经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口齿清晰,而最让人羡慕的还是每天环绕在他身边、精心照顾他的儿女们,因为他就是家中30多口人的掌上“宝” 家人像对待婴儿一般呵护着老人 10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秦州区玉泉镇烟铺村,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百岁老人李聪的家。 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这个干净、整洁的四合院里,这时,一名中年妇女从堂屋中走出来,热情地和记者打着招呼。在中年妇女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正躺在炕上休息的李聪老人。 “娃娃来了,快倒点水,我们这儿可不好找。”老人一边挥手一边和记者打着招呼。只见老人瘦削的脸颊微微泛红,精神矍铄,虽然躺在炕上,但仍能感觉老人一定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 老人的身旁坐着一个笑容可掬的男人,一直帮老人按捏手指的关节,经询问得知,他是老人的三儿子李保祥,今年已经53岁了。 这时,端着水的中年妇女笑呵呵地走了进来,“我和我哥刚把我爸抬出去晒了一会儿太阳,只要天气好我们都会把他抬出去见见阳光,光睡着也不成啊。”原来,说话的这位妇女是老人的小儿媳,老人一直都是和小儿子一起生活。 “给我取一颗糖。”老人向正在给自己按捏的儿子李保祥说道,李保祥立马起身从炕柜下面的一个抽屉里拿出一块冰糖,轻轻地放进父亲的嘴里,眼神里充满了怜爱,老人含着糖满意地冲着儿子笑了笑。 李保祥对记者说:“我爸爸年龄大了,嗓子那儿老是有痰,有时又咳不出来,听说冰糖能化痰,就给我爸嗓子难受的时候喂一点。” “我的儿子、儿媳们都很孝顺我,平时争着给我零花钱,买好吃的。有太阳了就把我背出房间晒太阳,我有病以后,胃口变差了,为了让我吃好,小儿媳每天做饭前都问我想吃什么,变着花样给我做,还买来各种水果每天定时端到我跟前,伺候得真格好,我很知足。”李聪老人对着记者直夸儿子、儿媳。 “您老人家是我们全家人的宝贝,你健康长寿就是我们子女的福气。”李保祥宠溺地看着父亲说道。 此时的这位百岁老人,正安静地躺在暖和的炕上,像一个婴儿般享受着子女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呵护。 忆往昔峥嵘岁月 电视机旁的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褐色的边框,里面镶嵌着泛黄的老照片。记者询问老人照片中的人是否自己时,老人用颤巍巍的手摩挲着照片,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故事。 年,李聪老人出生在玉泉镇烟铺村,靠务农为生。“我当时才17岁,就离家参军,年2月,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当时我在炮兵33师,是一名炮手,不过在朝鲜的时间不长,一个多月就回来了。”“阿玛尼是大婶的意思……”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上朝鲜战场前学习的这几句朝鲜的称呼语和问候语。 “当兵虽然很苦,但还是要谢谢部队,我的知识就是在部队扫盲班学的。可有一点让人难受,那就是亲眼看着天天在一起的战友牺牲,倒在自己身边。”老人回忆着,眼角泛着泪花。 年李聪回家,和早就定了亲的媳妇结婚,结婚没多久,李聪又急忙赶回部队,直到年才一家团聚。 老人一生育有7个子女,“从部队回来后,把我分配到当时北道的民用站,我的工资只有44元,年,正困难着呢,一家老小常挨饿,没办法,干了一段时间,我就回家种地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李聪毅然回乡种地,抚育孩子。 时光流逝,孩子们相继成家立业,而他也在不知不觉中老去。 “我爸就是个热心人,庄里谁家过干事,我爸都去给人家帮忙,80多岁的时候都给人家帮忙哩,闲不住。”“我爸最爱看《新闻联播》,每天晚上吃完饭,拄个拐到庄里转一转,7点就准时回来看新闻,平时还爱听个秦腔。”“我爸90多岁的时候,还下地呢,家里有多少棵樱桃树他都知道。”李保祥笑着讲述父亲的种种爱好。 “我今年2月份还去了趟麦积山。”“哎,我一辈子没病,就今年四月份出去把人摔了一下就不能动了。”老人哽咽着说道。 老人的小儿媳告诉记者,自从父亲今年外出摔倒瘫痪后,他的身边就离不开人,7个子女每人一天轮流照顾,谁值班谁就睡在父亲身边,给父亲翻身、按摩、接痰······“小的时候,父亲将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现在我们伺候他,这是应当的。” 现在四世同堂的李聪老人很幸福,虽然有着病痛的折磨,但和子女们感觉更亲了。 感悟百年人生 从和老人谈话的点点滴滴中,记者能感受到老人心中的那份豁达,开朗。那么,李聪老人对自己的百年人生有着怎样的感悟?他的长寿秘诀又是什么呢? “我能有啥感悟,就是觉得,人的一辈子真是生老病死谁都会经历,只是有的人顺点,有的人不顺,只有老老实实做人、做事,不要亏待任何人,多帮助别人,心大一点没坏处。” 李保祥告诉记者,父亲长寿的秘诀与他自身的生活习惯有关,早睡早起,从不挑食,而且一直坚持下地劳动,还有就是心里不装事,从不和人计较。 温宝珠村里的老寿星 初见百岁老人 10月22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了清水县白沙乡鲁湾村,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来到该村村民王万科的家,探望他今年已经岁高寿的岳父温宝珠老人。 据鲁湾村李主任介绍,他们村多少年来就只有这么一位百岁老人,那可是个宝,村里人说起来都引以为豪,老人的孩子也很孝顺,老人过得很幸福。 在王万科的家,记者见到了温宝珠老人,因为已经感冒了半个月,老人在床上躺着。老人的女儿温应梅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这次感冒,老人这个时候肯定是在外面游转着。 温应梅大声告诉老人,有人来看他了,老人起身跟我们打招呼。老人很瘦削,戴着帽子,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袄,头发胡子全白了,牙齿也掉光了,额头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由于常年劳作,让他的面颊和手显得粗糙黧黑,但老人并没有显得特别老态龙钟,看起来依旧很精神。 老人准备起床,女儿温应梅急忙过来帮老人穿袜子,老人不让,自己很利索地穿好,穿上鞋下地往院子里走。因为有台阶,记者赶忙搀扶老人,温应梅说不用,父亲下地走路轻巧着呢,不用人扶。到了院子里,老人也不闲着,拿起玉米棒搓开了玉米粒。 老人的军人情结 这时候天放晴,在床上躺了许久的老人见到阳光精神好了很多,脸上有了笑意,话匣子也打开了。 因为老人的耳朵听不清楚,记者只能在他女儿温应梅的帮助下,跟老人进行交流。 温宝珠老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年8月出生在清水县秦亭镇刘峡村(以前叫柳林公社),家中有姐姐、妹妹共三个孩子,姐姐妹妹如今都已相继去世。 十八九岁的时候,年少的温宝珠参了军,在随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在跟随部队打仗中度过的。说起部队的事,老人立即来了精神,嘴里说个不停。他说自己那时是炮兵,专门装炮弹的,由于条件差没有保护措施,耳朵也是在那时候震坏的,听力受损,听什么都听不清楚。 老人说,他打仗走了好多地方,新疆、内蒙古、朝鲜,还拿下帽子让记者看他头上的两处深坑,说那都是战争留下的印记,胸部也被弹片击中受过伤。 打仗时的日子过得特别艰辛,老人现在回忆起来都说苦,没有水,背上一壶水就要管五六天,饿了吃干馍,要不就是野菜什么的,只要能充饥都吃。当然也有奢侈的时候,那就是打胜仗了,缴获的牛肉罐头什么的,可以开开荤。 在打仗期间,老人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结婚不久,妻子就得病去世了,远在外地打仗的他没法回去,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虽然打仗很苦,每天枪林弹雨命悬一线,但老人一点都不后悔。他说,今天人们过的幸福日子有他的一份贡献在里面,他也特别怀念那个时候,怀念那些在战场上活着和死去的战友。 女儿眼中的父亲 温宝珠的女儿温应梅告诉记者,她并不是老人的亲生女儿,而是老人再婚妻子带来的,但老人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从小就宠爱,到现在了也从不说她的不是。 她记得跟母亲到父亲家里时,她才一岁多,父亲喜爱得跟什么似的,走哪就把她带哪。父亲那时候已经从部队复员回来,在村里当民兵队长,帮助村民搞训练,村里到处跑。 父亲是个心善的人,对她和母亲都极好,除了搞训练,地里的活、家里的活什么都干,身体也好,很少得病。 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父亲,她就把父亲接到她家里。父亲吃饭从不挑,她做什么就吃什么,有时候馋了,父亲就让她买些大肉、牛肉,炖得烂烂的就着啤酒吃。父亲还爱抽个烟,不要贵的,5元钱一包的就行。就是在家里,父亲从不闲着,帮着他们干好多活。 温应梅说,父亲受过很多苦,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她拉扯大,她要给父亲养老送终。 说到这里,一直没有说话的温宝珠老人似乎感觉到了我们的说话内容,插嘴道,他能活到这岁数全靠女儿的精心照顾,现在政府也非常照顾他们这些老人,每年还发钱,他很知足了。 说完,老人又沉默了,眼神很飘忽,似乎又陷入了回忆。 百年沧桑,老人一定有足够多的东西让他回味。 潘定娃心底无私天地宽 知足常乐偷着干农活 岁高龄,每天还是那么快活,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老人? 10月27日,记者与武山县民政局以及四门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四门镇周咀村四组的百岁老人潘定娃家。走进院中,一排白色瓷砖贴面的房屋下,金灿灿的玉米摞了一院,老人正在院中摊铺玉米棒子。 看到记者一行来,潘定娃老人居然忘了拿放在手边的拐杖,走了过来打招呼,记者连忙上去搀扶,老人却说道:“不用搀,不用搀,不用拐杖,走这点路没问题。” 在厅房,热情的潘定娃老人连忙招呼儿孙煮上罐罐茶,烙几张油饼。老人告诉记者,儿孙都不让自己干活,自己就在院子里偷偷干。他年轻的时候,过的是苦日子,在解放前经常当长工,打短工。后来在村里的合作社当了队长,自己虽然累些,只要能够让全村的人日子过的好一些就成。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天天都有白面吃,儿孙也非常孝顺,自己已经很知足了,感到非常快活。 一生热心肠赢得众人敬 潘定娃老人生于年2月24日,过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7个兄妹当中,他是长子。他告诉记者:“那时候穷啊,半年看能不能吃上一顿白面,年关时母亲从地主那里领到两斤白面,做了馒头。当时母亲比较疼爱我,给我分的最多,但是我会把馒头分给妹妹和弟弟,到最后就给自己没有了。” 由于生活所迫,到了年,作为家中长子,老人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与同乡人在地主的雇佣下,背着一百多斤的药材下四川。到了四川将药材卖掉,然后换成糖果,肥皂等日用品又背回来。来回一趟就要3个多月,然而,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惊险的往事,那时候,他们一天就走个30里路,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河水,晚上靠着悬崖,依着山洞就睡了。这些困难不算啥,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土匪,不仅抢他们的货物,弄不好还要他们的命。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地方有土匪,有一天,他们行进到四川璧山附近时,他们的探子回来说,土匪已经追上来了。当时,老人是同乡中带队的,老人赶紧让其他人背好药材进山,把最次的3筐药材留了下来,自己和其他两个同乡便等着土匪来。10多个土匪骑着大马背着马刀赶到后,问其他的人去哪了?老人一口咬定只有他们3个人,土匪见这3筐药材不值钱,搜刮了他们3人身上的一点钱财和干粮后也就走人了。 那一次回到家乡后,同乡人都称赞老人在危难之时大显身手,老人却很低调。只是认为这一趟货,大家有惊无险算是万幸了。 就这样到了60年代,老人当上了村里的队长,在文革的时候,村里有个寺庙,他怕一些破坏分子将寺庙里面的文物毁掉,便冒险将寺庙里面的文物分别藏在了村民的家里。文革过后,又归还到了寺庙,十里八乡的人都认为老人保护了文物,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村里,老人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村民王四喜告诉记者,老人一辈子俭朴,那些年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但是村里哪家有困难,哪家开口向他借钱,只要有的他一定会借给别人。村里的红白喜事他第一个跑在最前头忙里忙外,全村人都很尊敬他。 如今已岁高寿的潘定娃老人,依然能够打扫庭院。家里的儿孙心疼老人家,总是不让他干活,让老人家在屋子歇着,但就是“管不住”。看到家里人在院子里干活着,总想过去插一手,称自己就是闲不住。 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潘定娃老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他还是经常告诉自己的儿孙要“心底无私天地宽”,老人要求别人这样,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裴如香笑谈苦乐人生 □记者贾敏实习生马丽李舒婷 “十年前我曾吃过一顿老人亲手做的饭,也很多年没见了,听说老人现在都还能做饭呢。”10月23日,记者和提前联系好的麦积区新阳镇王正军副书记碰面后,他一边带着记者往裴如香老人家赶,一边为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老人的故事。 百岁老人还能做饭?带着好奇,记者一行很快赶到王家庄村。就在前往老人儿子王子甲家的路上,一位独自行走的老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快看,那就是,你看一个人走得多稳。”随行的村干部边快步走近老人,边告诉记者老人正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今年已岁的裴如香老人。 稳健的步伐,见到我们后热情地招呼,第一眼见到老人的记者都不敢相信老人已经岁。进了屋后,记者才得知,刚刚老人是从自家老院专程赶到新院迎接记者一行的,“新院里干净,地方宽。”老人边说着边自己麻利地上了炕,盘着腿坐定后开始和我们聊起天来。 “正军,我记得你,你吃过我的腌蒜哩。”看到随行的镇干部王书记,裴如香老人拉起他的手高兴地说道。老人说的腌蒜正是王书记之前告诉记者的那顿十年前老人亲手做的饭,十年之久,老人居然还能轻松喊出王书记的名字,她的记忆力又让大家吃了一惊。 看到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说起话来还洪亮有力,大家纷纷夸老人有福气。裴如香老人笑着告诉我们说,自己一辈子没得过啥病,就去年因为空腹吃药吐血住了一次院,没想到医生说她的心脏比年轻人还好呢,说着她还调皮地要和我们都握握手,说要给大家都带点福气。 笑谈苦乐人生 王子甲告诉记者,母亲裴如香生于年,养育了他们兄妹6人,如今家里已经五世同堂。听见儿子在向记者讲述家里的情况,本来躺下休息的裴如香老人突然又来了精神,说自己的故事要自己讲。 未见到老人之前,记者想象老人的样子里她应该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可见了后却发现老人并未裹脚。“我可不是没裹脚啊,是我自己偷偷拆了的。”原来,老人裹脚时已经12岁了,裹脚的疼痛让她彻夜难眠,有一天趁着母亲外出她便赶紧拆了裹脚布,怕母亲回来再给她裹,她便找了浆糊把裹脚布干脆做成了鞋底。没多久政府又发布了禁止裹脚的通知,她的母亲再没有逼迫她裹脚。 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裹脚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难看出老人是个活泼开朗的人。老人告诉记者,活了一百多年她一直像小时候一样开朗,但其实也经历了很多苦难。原来,在她很小时,父母先后就去世,唯一的哥哥也英年早逝,靠着亲戚帮助才长大成人。“我15岁就成了家,16岁就当了妈。”说起年轻时期的艰辛故事,老人的眼里泛着泪光,她说自己一生共生育了13个孩子,有7个因为饥饿早早夭折,她自己曾经在月子里更是只有浆水充饥。 除了挨饿,结婚后她和丈夫一直居无定所,带着孩子们先后搬了9次家。“住过别人闲置的房子,也在地主老爷家借过房子,人家说不要你了就得赶紧找新的地方。”老人说搬家的往事,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一般,连每一个日子都记得格外清晰,她告诉记者借住的房子多半是破旧不堪的,还有一次,她的两个孩子都得了天花,人家就不要他们住了。老人一一为记者讲述了9次搬家的辛酸故事,直到解放后政府才为他们分了院房,一直住到了现在。 老人说新阳镇一带的人过去都是靠着织布维持生计的,她也不例外,从结婚后每天都要织两块布让丈夫拿到琥珀乡的集市去卖,来养活一家人。“娃的爸55岁时就去世了,那时小的孩子才几岁,我就一个人继续织布,一直把他们拉扯大。”经历了几十年挨饿受罪的苦日子,直到包产到户后,日子终于慢慢好了起来。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的日子比起过去就是天上,真要感谢共产党啊! 老顽童的长寿经 说起长寿的秘诀,老人说自己口粗从来不挑食,每天的生活也很规律。此外,一直到现在她还在坚持劳动,总觉得自己闲下不如多做些事。“前两年还每天要到地里去干活,每天给我们擀面条,最近两年我不让她再干了,可她还是要坚持做饭。”老人的儿子王子甲告诉记者,母亲做的饭味道很可口,最多的时候要做10口人的饭。 说着,裴如香老人就要起身到厨房为记者露两手,她说新院平时没做饭,自己就给大家煮个鸡蛋吧。麻利地先去洗手间洗干净手,之后烧水、放鸡蛋、捞鸡蛋,没一会大家就吃到了老人亲手煮的鸡蛋。煮好了鸡蛋,老人还不闲着,让儿子端来一盘苹果,又给大家削起了苹果。 “狗狗们,都吃一个!”一边分发水果鸡蛋,老人一边用方言亲切地招呼记者等人,让大家倍感亲切。如果说吃饭不讲究,坚持劳动让老人有了一个好身体,那老人善良、大度、开朗的性格更让她常年拥有一个好心态。 “我妈心善,不光对人好,对动物也一样好。”王子甲接过母亲的话说,老人在老院养了两只狗和三只猫,最长的养了十几年了,每天老人如果吃一个煮鸡蛋,就要给它们各喂一个煮鸡蛋,儿孙们给她买的肉她也基本分给狗吃了,听到这,老人高兴地给记者说起自己宠物的名字,还模仿起小狗每天迎接她的动作,活脱脱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 直到如今,老人依旧坚持着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在老人的影响下,儿孙们都和睦相处,对老人也格外孝敬。采访即将结束时,老人拉着大家的手一一送上祝福,随后又将我们送出屋,挥手道别,我们也在内心深处深深祝福裴如香老人的身体更加健康长寿。 王平儿百岁的幸福晚年 含辛茹苦养育儿孙 听说秦安县西川镇侯辛村有位高龄老人,名叫王平儿,10月23日记者前去采访,可在村子里打问,许多年轻人并不知晓王平儿这个名字,但一提起百岁老人,很多人都知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王平儿老人的家。 一进屋,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坐在炕头取暖,要不是提前得知,很难想像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年过百岁。 见到家里来了客人,王平儿老人朝记者笑了笑。老人现在和小儿子雒田生一家生活在一起,雒田生告诉记者,老人虽然看过百岁,但身体不错,仍然眼不花、耳不背。 “老人家,炕热不热?”记者向老人问好,老人点着头说:“热得很!”当说起老人的小儿媳时,老人一直夸着说好。老人的小儿媳告诉记者,老人现在依然能够下地走动,晚上9点多睡觉,早上6点多起床,生活很规律。早上起床后,老人自己洗脸,还能扶着炕沿、桌子,打扫屋里的卫生。 王平儿老人生于年,生育了5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儿子雒田生今年也年近六旬。 雒田生说,在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4个哥哥与母亲相依为命。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里,母亲勤俭持家,现在,他都记着母亲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拉鞋垫、做麻鞋、纺线的情景,一个人将5个儿子含辛茹苦拉扯大,其中的辛酸只有母亲自己知道。母亲不仅将他们兄弟5人养大,而且也将好几个孙子孙女带到了上学的年龄。现在,他们家过上了好日子,政府也关心老人的晚年生活,每年都会为老人发放补贴。 儿孙孝顺颐养天年 提起老人的身体状况,雒田生说,母亲在他的这个年龄的时候,身体依然很硬朗,下地干活、做饭等都很麻利。在老人百岁的时候,依然能帮着做饭,他们让老人歇着,可老人总是闲不住要干这干那。去年的时候,他们把用过的苹果套袋从地里收来后就堆在院子里,老人看到后,就将套袋一个个铺平,然后整理在一起,等到来年重复用。前几年,老人还能自己烧炕过冬,他们在地里忙完后,回到家里还能吃上老人做的饭菜。 老人高寿,而且现在生活仍能自理,那么,老人高寿的秘诀是什么?雒田生说,母亲长寿的秘诀他真的说不上,但老人一生辛勤劳作与长寿有很大的关系。在饮食方面,数十年来,母亲和家里人都吃得一样,即使是现在,老人对饮食也不挑剔,家里做什么,她就吃什么,只不过,给老人的饭菜弄绵软些就行了。 现在,雒田生的一对儿女都在秦安县的乡镇工作,儿女都是由王平儿老人一手带大的,所以,他们对老人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周末休息回家,孙子孙女都要为老人买些爱吃的食品,并陪老人聊天,老人感到很快乐。老人饮食很规律,就算自己爱吃的,也比较节制。 儿孙孝顺,让这位王平儿老人享受着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王平儿老人年过百岁,生活上的一些简单之事依旧能够自理,这不能不说是老人和后辈的福气。 王士杰百年坎坷事 弃笔从戎 老人名叫王士杰,年出生。年,8岁的他到到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年,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和许多同学义愤填膺,立志报国救亡,便于年弃笔从戎奔赴兰州,考入黄埔军校十六期。 “我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毁我家园,杀我同胞的残暴行径,经过艰苦的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鬼子,取得了抗战胜利,想着该有好日子过了,没想到爆发了内战。”王士杰老人说,内战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联系地下党员,并主动在临洮会川罗家磨起义,加入了共产党,并任命为陇右人民游击队独立营副营长。 老人说起战争年代的往事,思维清晰,声音洪亮,一点也不像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 伤感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王士杰先后在甘谷县任减租减息员、公安局长秘书、古坡乡党委书记、畜牧站站长等职。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正直坚定,对党的事业更是忠心耿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荒挨饿时期,妻子被饿死,也没有动摇过他的信念,但是在十年浩劫的文革期间,他备受残害、饱受折磨。王士杰老人回忆起这段历史时神情黯然,他说,在饱受摧残、欲告无门的情况下,年,他被迫带着全家偷偷外逃至陕西,在一个生产队进行劳动糊口,这一逃就是8年时间。一直到年10月,甘谷县平反冤假错案,王士杰在接到通知后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恢复了党籍和工作。 年,王士杰老人光荣离休,从此安度晚年。 未了心愿 “离休之后,我就把自己的经历以自传的形式整理了出来,并钻研书法、一心练字。”老人说,虽然他自七八岁起就一直拿毛笔写字,但在那动荡的年代根本没法好好练字。前些年甘谷县老年大学成立后,他也去了老年大学,成了书法班年龄最大的一名学员。 记者从甘谷县老年大学年《关于向王士杰老校友学习的决定》上看到:“老年大学开办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先进学员,其中以王士杰老校友的事迹最为突出,精神尤为感人,值得大家学习。他谦虚谨慎、谦恭待人,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标准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思想长新、理想永存,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虚怀若谷、永不满足,一步一个脚印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表现了他的自奋精神,展现了新时期老人的长者风范,足为全校师生学习的楷模。” 对于老人高龄勤学的毅力,有学员还专门撰文《自奋自尊有乐有为》,对王士杰老人坚持上老年大学的勤奋经历进行了描写。 王士杰老人的女儿王培琳告诉记者,父亲的腿不好、年龄也大了,几年前从老年大学毕业后就在家里习书写字,写出了几大摞的书法作品。 老人一生有3个儿子、5个女儿,大儿子年考上北京石油大学,这在当时全县是数一数二的荣誉,但在文革受迫害之后,大儿子出走再无音信,至今下落不明,这成了老人一辈子的挂念,想得知儿子的下落也成了老人最大的心愿。 一生的座右铭 王士杰老人身形高瘦、精神矍铄,一听记者要了解他早年上黄埔军校、起义入党、遭受迫害和后来专注书法的人生经历时,立即起身要进屋去拿《陇上黄埔》、《黄埔之旅》等书籍。看到老人腿脚不太好,准备扶他上台阶时,没想到老人却摆手不让扶,他的女儿王培琳告诉记者,老人患有退行性骨质增生,腿疼多年了,但父亲从来不要人扶,一直是自己拄着拐杖走路。 从老人搬出来的一摞书册及书法作品中记者看到,除了前些年老人收到的《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册》和今年收到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书画集》、《黄埔军校史料汇编珍藏版》等,还有《王士杰书法集》、《王士杰自传》等书籍。原来老人在前几年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一生经历进行了精心整理,亲手汇编成册。 老人一边翻看着相册书籍,一边给记者讲述着他坎坷曲折的一生。谈起往事,老人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一点也不像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 谈到近些年老人潜心书法的情况,王士杰老人顿时精神大振,从他珍藏多年的几大摞作品中找出其中的几副,站起身大声念了起来:“生活之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之意义在创造宇宙继续之生命”、“约束言行不为政府添乱,心胸开朗不为家庭添烦,无病无痛不为自己添苦,儿女孝顺不为孤独所困,做点益事不为人生所憾”,而这,正是王士杰老人一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生活写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huaa.com/cshhy/8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80后有多久没看过台湾剧了让这几部来唤醒
- 下一篇文章: 原创东方音乐文学生日话题创作作品